查看原文
其他

成都生态文明建设这十年

成都第一时政平台 成都日报 2023-03-16


10月12日,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。
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、力度最大、措施最实、推进最快、成效最显著的十年。


十年来,成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程中,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化为可持续的生长动能,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


天空更蓝

成都构建绿色低碳六大体系

“2021年空气质量创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好水平。”谈及十年“成绩单”,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成都正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、能源、城市、碳汇、消费和制度能力六大体系。



在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中,成都——


一方面聚焦环境污染物治理,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,累计完成1876台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,实现燃煤锅炉全域“清零”;


另一方面,通过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、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、强化移动源管控等措施,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,实现碳排放强度“十三五”期间累积降低21%。


同时,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行动,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,2021年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。




打造“碳惠天府”特色品牌

国内首创提出

“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、

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”

双路径碳普惠机制

积极创新低碳发展新模式

↓↓↓


“为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,成都将继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,强化碳排放数据管理,拓展气候变化领域交流合作。”


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聚焦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氛围,成都将每月5日设立为“绿色低碳出行日”,开展优惠乘坐公共交通活动。截至2022年上半年,全市85.3万辆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220万人次。


水域更清

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提升至100%

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提升至100%,较十年前增加28.9%,全面消除V类、劣V类断面。



“系统实施河湖治理,不断擦亮公园城市示范区水环境底色。”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成都陆续出台了《成都市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》《成都市蓝线规划》,全面完成了全市河湖划界,加快实施“清河、护岸、治水、保水”四项行动,已实现413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、43段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,全市河湖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。


建立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

污水收集处理体系

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

重要抓手

↓↓↓



近年来,成都新改建市政排水管网12223公里,建成投运锦江截污干管,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管网空白区域;


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,污水处理规模达518万吨/日,较十年前翻一番;


建成污水污泥处置规模3050吨/日,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25万吨/日。


成都已全面构建“三级党政领导、四级河长管理”组织体系,设置市、县、镇、村四级河长6849名,2018年5月以来,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425.5万人次,发现并解决问题13.3万个,着力构建起系统高效的管水治水新格局。


城市更绿

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近6000公里

过去五年,持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,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,全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近6000公里、新增公园面积达6.5万亩,环城生态公园、锦江公园全线贯通,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建设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.33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.3%。




为厚植生态本底

成都自然保护地

现有2类(国家公园、自然公园)6处

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

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0.5%


推进形态美城

目前“百个公园”示范工程

110个公园项目已建成88个

全市现有各类公园已达1514个

全市建成区新增绿地2250亩

↓↓↓
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除了引导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、大熊猫国家公园、天府绿道、川西林盘、湖泊湿地等重点生态工程碳汇开发外,成都还发布绿道公园精品游览线路50条,创新开展公园(绿道)阳光帐篷区试点,首批划定22个阳光帐篷区供市民搭设帐篷。



“现在,环城生态公园环线绿道骑行、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看日出已经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。”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

产业更环保

8大专项方案正加快编制

“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8大专项方案正加快编制。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。


科学的空间布局是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底层基础,成都重点推进TOD项目综合开发,今年上半年开工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41个,建成20个,获批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。



减碳还要减少大拆大建

成都通过实施

城市有机更新、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

等方式

让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

↓↓↓


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破解的重要命题,在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基础上,乘势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,今年上半年,全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5%。


同步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,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能耗、排放等招引前预评估制度,提前把好项目招引关。



“成都的碳排放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,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。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城市轨道运营总里程已达558公里,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%。将继续打造绿色货运物流体系,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。


此外,以科技赋能低碳发展,成都正大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,今年上半年,7项技术工艺成功进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。


推荐阅读


成都一地一项目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


利率下调后,每月可少还多少房贷?



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

记者 李菲菲

整合编辑 周杨云 

GIF 周杨云

图片 成都日报视觉中心 视觉中国

校对 王戬

审核 饶竹舟

监制 杨扬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